行业新闻

北朝微笑

2024-01-15 00:45:3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北朝微笑北朝(386年—581年 ),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朝历史不长,但对中华文化,尤其北方文化的影响却十分深远。纵观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建立北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在其一百多年的相对稳定统治里,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思想文化领域活泼开放,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题、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

  佛学是北朝兴盛的主流思想,随着佛教广泛传播,开始了大规模石窟开凿,著名的石窟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

  北朝石刻造像,无论是早期的犍陀罗风格、中期的凉州风格、还是后期的南朝风格,佛像大多面带微笑,或喜悦,或淡然,形成了北朝佛教造像独有的“微笑风格”,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散发着撼动心灵的人性光辉。

  其中尤以当时北魏都城平城(大同)的云冈石窟,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公元五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 “世界文化遗产”。另外两处最具代表性的北朝“微笑佛造像”的分别是,西部的 “麦积山石窟”,东部的山东青州北朝石刻造像。

  云冈石窟代表了北朝早、中期的石刻造像,其中第20窟的佛像总高13.7米,头部高度接近3米。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嘴角上翘,微笑中流露着气势,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具有明显的西域风格特征,是北朝早期石刻造像代表之作。

  云冈石窟中期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佛像面相丰圆适中,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体现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特别是菩萨类的雕刻,面相俊美,笑意浓浓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有的端庄,有的纯线窟楼阁上层东侧一尊精致的佛造像,有人称其为“云冈最美佛像”,该佛像高肉髻,长眉细目,鼻梁高直,嘴角上翘,双耳垂肩,面含笑意,清秀端庄,身体前倾,颔首视下,刀法洗练娴熟,线条简洁流畅,堪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第六窟中心塔柱上层,分立于方形塔柱内侧的胁侍菩萨,头戴花冠,身着长裙,披帛外扬,体态端庄,优美生动,长眉细目,容貌俊秀,嘴角上翘,笑容和蔼可亲。

  第8窟明窗西侧供养菩萨像,高2.22米,与明窗东侧的相对应,从正面看,该菩萨姿态悠然自得,身姿轻微向右扭转,腹部凸出,一条细腰带斜跨于腰部,右膝轻轻弯曲,右脚跟稍微踮起,双足成一字形立于束帛座上,最为显眼和迷人的莫过于嘴角微微流露出的含蓄一笑,露出八颗牙齿,甚至脸颊还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她叹若一团花,在石窟内绽放一千六百年,不凋,也不谢;默默地,不彰,也不炫。

  云冈第7窟南壁窟门上方,有帷幕龛,宽约4.4米,高约1.8米,龛内一组雕刻格外引人注目,六位恬淡典雅的供养菩萨,因为像少女一样明亮美丽,被誉为“六美人”。六菩萨单腿曲跪作胡跪状,发髻高耸,颈饰项圈,臂佩镯钏,飘带绕臂向身后,她们安详、自在、超逸,含嫣而笑,仰首注视,充满敬意,眼神、面颊、嘴角乃至身姿散发出一种娇媚之美,这种美是那种一心向往佛境,流露出内心幸福的神态。

  佛教创建于古印度,大约在东汉时期(公元纪67年左右)传入中国,传入的途径和线路,主要经过中国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所以中国西部地区保存许多早期佛教石窟遗存,比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等。这些石窟开凿时间较早,但是佛教艺术大规模发展始于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北朝“微笑风格”的石窟造像,代表了佛教艺术逐渐汉化,进入全新时代,而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石窟,为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在林木覆盖的群峰环抱之间,被誉为丝路明珠,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但是北朝是开窟的高峰期,面带微笑的造像,主要塑造于西魏和北周。这些雕塑继承了北魏传统风格,同时融入南朝“瘦骨清像”造型特点,造型趋于娟秀,神态更加细腻,容貌略长而清秀,身材修长,肩膀略削,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姿态略显清瘦飘逸。

  麦积山第147窟现存一主佛,塑造时间约为北魏晚期至西魏早期,該像高约1.35米,螺髻发,双耳下垂,面容清秀,细眉,鼻梁高直。双目微微下视,唇角内收,面带微笑,庄重而亲切。佛像虽经千百年世事变迁,岁月剥蚀,但神采依旧不减,微笑还是那样动人而传神。

  麦积山44窟佛像,具有东方美人典型特征,是西魏时期(公元535~556年)的作品,据说是武都王元戊仿其母(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皇后乙弗氏)的形象所塑。该塑像面型饱满圆润,眉目细长,嘴角微微内含,给人一种端庄文静、仁慈宽厚之感,她那典雅、圣洁,端祥中又带有几分神秘的微笑,极具女性化亲切、温暖、慈祥之感。

  121窟“窃窃私语”雕塑,两身弟子像头首相依,双肩相靠,仿佛在悄悄耳语,右侧菩萨头束螺髻,似开似闭的双眼和抿起的嘴唇,露出了专心倾听的表情。左侧弟子身材修长,细颈削肩,头束扇形发髻,嘴角上翘,笑意生动有趣。那意境仿佛在庄严的佛堂上,一尊满脸笑意的弟子转过头和身边的小弟子交头接耳,他们双肩轻靠,头碰在一起,嘴角有藏不住的笑意,弟子似开似合的双手好像在轻轻鼓掌,像极了学生时代和同桌上课偷偷聊天的样子。

  第133窟小沙弥立像,高不过一米,细眯的双眼和浅浅的微笑,好像能超脱烦恼,唤起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102窟阿难弟子像和133窟的小沙弥十分相似,细眯着眼,露出纯真的笑容,滑落的袈裟,袒露着圆润的右肩,充满情趣。

  一般寺庙中弟子迦叶,大多数都会塑造成瘦骨嶙峋,老年苦行僧形象,面部也都是布满皱纹的委屈表情,可是麦积山石窟第87窟这尊迦叶,嘴角上翘,露着牙齿,一副开心的样子。

  127窟两尊胁侍菩萨,头束高髻,裸上身,胸配项圈,下身裙裾流畅,肩帛飘逸,俊俏面相,流露着嫣然笑意,左侧菩萨身体呈S造型,优美婀娜。

  麦积山第123号窟,塑有两尊宛如西北农家的儿童,男童头戴毡帽,脖子上挂着“长命圈”,双手掩于袖内于腹前,虔诚之外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弥散着少年自身那憨厚中的聪慧、庄重中的稚气与严肃中的活泼。女童梳着双发髻,双眼细长,鼻尖精致秀气,鼻梁小巧而挺直;俏丽的薄唇紧抿,唇角上扬成一个好看的弧度,两侧面颊饱满俊秀,女童塑像,气质娴静温柔,浅浅的一笑透露出智慧与情操。

  后北朝时期,中国西部为西魏和北周,东部为东魏和北齐,该时期佛教造像依然盛行,但规模不如云冈石窟,如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以及山东青州北朝石刻造像等。其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东西各迥异其趣,但总体依然是继承了北魏传统风格,继而进一步汉化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融入更多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更加蓬勃发展。

  说到北朝佛造像,青州石造像是绕不开的金典之作,对古代雕塑艺术感兴趣的朋友,都对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窖藏的发掘有所了解。就单体造像看,青州龙兴寺佛造像精美细腻,艺术水平精美至极,冠绝海内。难怪有人说“中国佛造像的最高水准,是北齐,北齐造像的巅峰在青州龙兴寺”。

  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于1996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为著名的考古发掘成果之一。在出土碑刻上,记录着这批佛像的身份:原来是宋代僧人为积累功德,收集了前朝的破损佛像,集中进行了掩埋。

  其中一尊北齐的思惟菩萨像,通高86厘米,石灰石材质。菩萨双肩披帛,下着红色长裙,右腿盘曲,左脚下垂,踩在莲花上,半跏趺坐于束腰座上。座下雕一飞龙,口吐莲叶莲蕾。

  整尊菩萨像造型优美,表面用红、绿、赭石以及黑色彩绘,局部贴金。虽然手臂有残,但其他部位保存完好,其精美程度超乎想象:它面部表情极为生动,双目细长而微张,显露出俯视沉思的眼神,双唇紧闭,神态沉静而庄严。

  一件东魏贴金彩绘菩萨像,通高200厘米,石灰石质,菩萨头戴宝冠,黑发顺肩部下垂。面相丰满圆润,柳眉高鼻,杏眼长目,嘴唇上翘,呈微笑状,神态庄重宁静。遗憾的是该菩萨的两臂已失,它周身散发出东方的含蓄沉静之美,面带耐人寻味的神秘微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大部分青州北朝石造像都不完整,原因可能是因为历史上多次灭佛运动,被人为捣毁,另外可能是因为战乱,教徒们担心佛像受到战火的洗劫,偷偷隐藏起来。尽管如此依然能从这些拼接起来的精美石刻,看到其精美的造型和华丽的妆饰,犹如西方雕刻“断臂维纳斯”,散发着撼动心灵的美。

  以上介绍的三处北朝佛教造像,虽然地域相距遥远,艺术风格也有一定差异,但是有一点,不约而同,选择了“微笑的信仰”。按说北朝是个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民生苦难的时代,但这些微笑的造像,体现了北朝崇尚 “微笑”的审美特征。

  俗话说“相由心生”,艺术风格因地域、时代和作者的个性不同,会有不同差异,但是一个时期艺术的共性,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人们精神反映。

  微笑是一种生活态度,跟贫富,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处境顺利的人可能会愁眉不展,身处逆境的人可能会面带微笑,北朝人选择了“微笑”,微笑可以融化冰冷的心,微笑可以带给身边的人快乐,佛陀的微笑就是社会民众的希望。在这里,微笑既是一种宗教精神的标志, 又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这是魏晋南北朝特有的精神状态,他们以几百年苦难而漫长的变革,终于战胜了门阀士族和庶族地主,高歌猛进,唱响了盛唐的绝句,成就了唐朝的辉煌。

  这是笔者收藏的一件北魏石刻造像的翻制品,该作品雕刻的是一个身体壮硕的青少年,头梳鲜卑族特有的发型,裸上身,双手捧莲蕾,下身穿短裙,跣足,戴腕镯,双腿呈舞蹈状。面部弯眉细目,嘴角上翘,笑容可亲,大耳垂肩,戴耳环。帛带环绕双臂,在周围飞扬,整体风格十分活泼灵动,和云冈石窟中期雕刻十分相似。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