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维摩诘经》系列17:弥勒菩萨不堪问疾

2024-01-21 15:59:0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维摩诘经》系列17:弥勒菩萨不堪问疾菩萨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又是回因向果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入一实乘,否则乃是权乘,不能成佛,也即不能真正净佛国土,于是针对权乘菩萨不能通达二谛融通之实,虽知不住空有两边,却不知空有平等。所谓中道并非站在中间,而中道并非指假名字,内涵应该是转识成智,即是相应,正是如此,维摩大士为破权乘菩萨执中之障,抹去分别的痕迹(观念),如是才能转识成智。

  弥勒是梵语音译,也称阿逸多,前者译为慈氏,后者译为无能胜,是名。此菩萨累劫修持,慈心无量,故称无能胜。佛陀在世之际,生为印度婆罗门种,蒙佛授记,为补处佛。我国的傅大士和布袋和尚据说都是弥勒的化身。

  正在此时,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你带领大众到维摩诘那里去看看。弥勒菩萨回禀佛陀说:我不能也不胜任到居士处探病。

  兜率翻译为知足,此天五欲具足,天人已知足,所以称兜率。天王及眷属知弥勒生此天为等觉大菩萨,即常来亲近,请教修习菩萨行的不退转之法。因天人沉湎天乐,无心修道,福尽退堕,而因缘有别,所以为他说四不退转:1,信不退转,即正信不盲从,不攀缘外境,即十信具足,到初住位才会信不退转;2,解不退转,由初住位到七住之后,具足胜解,对一切法不生疑惑,以前则退转;3,证不退转,到初地位(经十回向十行),破无明,现法身,法喜充满,就象站稳乐脚跟,不会再摇摆不定;4,念不退转,七地之前,不能无功用行,即无住生心,观照中,稍一松懈即失正念,八地始证无生法忍,虽处万象纷纭,却不见诸法生灭、增减、垢净,此时念念与法性相应,无功用行。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当我正在为天主及眷属说不退转的次第,大家听的入神之际,这时维摩诘突然来到听众面前,对我说道:弥勒,释迦牟尼佛为你授记,一生当得无上正等正觉,不知道你是用哪一生受记作佛呢?你是用过去生呢?现在生呢?还是未来生呢?你如果用过去生受记,而过去生已去,不可受记;如果用未来生受记,未来未至,不可受记;如果用现在生受记,现在新陈代谢,还是不会停留,如是,正象佛所说,诸比丘!你们现在当下的一刹那,即生即老即死,因现在当下为一刹那,对过去的一刹那,对过去的一刹那已是老相,对未来的一刹那即是灭相,此即是过现未一切不可得。

  经文: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如果你弥勒以无生法得受记,无生也无灭,即空性,此即是正位,如此还有什么授记与不授记的呢?如果一定说有授记;则是生义,即有生则有灭,如是则非正位,如是正位之中无受记,无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这样的道理,为什么弥勒受记一生补处作佛呢?

  经文: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佛陀夜睹明星悟道,大发感慨,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由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那么从大地众生的相观察,即是大地众生;而从大地众生的自性去观察,即不是大地众生,所以说:一切众生皆如也。正如《华严经》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体即如。道远乎哉,触之即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妙不可言。此即是“一切法亦如也”。(搬柴运水无非佛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而如即空即法性,即无所得,是一切学佛人最终的归宿,回归空性。所以说“众圣贤亦如也”。弥勒等觉菩萨,自然圣贤之列,所以说“至于弥勒亦如也”。这同练气功的感受神通之类,疑神疑鬼,故弄玄虚,皆不相同,那么,所谓佛法中的“有求必应”则有了新的生命,即对于空性的理解和相应,即探求、能求与所求的本质是空性,则是真正的“有求必应”,否则即是“有求皆苦”,不能否认,众生的一般心态,是先从有求开始,乃至到无求,才会彻底知道求的真正内涵,一切法不可得,即不著相,如器器皆金,不著器相。六道轮回也如是。

  经文: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众生、诸法、圣贤、弥勒一切皆如,即毫无二致,平等无差别,如是二元对立被打破。“黄花翠竹西来意,青山绿水古佛心”。如是受记同不受记等,所以说“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因为真如法性平等,没有差异,无有佛道可成,怎么能有记别呢?此时正好学佛,即从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开始,正因为自性佛的修证,不从外求得,所以说,如果弥勒菩萨得正觉,一切众生皆应得,因为一切众生自性菩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经文: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既然一切法平等无差,那么,如果弥勒得灭度,一切众生也应当同样得灭度,为什么呢?因为诸佛深知一切众生变化的现象即是不变的空性,所以说,一切众生不离生死,即是自性清净涅槃,不再需另有寂灭的涅槃相。如同原始人与现代人不会取火的人,取火的方式不同,虽不同,火性本自存在,只是因缘有异,诸佛菩萨证果度众生不同于凡夫、外道、二乘,法尔如是,本来具足火性,佛陀彻底通达而证佛果,却并非佛陀所创造。正因为法性的不增不减,所以弥勒就不要把什么所谓不退转之行法诱骗那些天王及其眷属,可见,众生自性已是菩提,不需要再发菩提心,因此实在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同样也就不存在退失菩提心的人。

  通过对以上的探讨,维摩诘居士对弥勒说,你应当命诸天子舍去分别菩提之见,正如《楞严经》所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此时此地,一切的诤论,能所的计别,都已不复存在。正所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即不能以幻化之身、无常变化之心而证得。

  经文: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菩提不是生灭有相之法,所以是寂灭是菩提,生灭既灭,则无诸相,所以说灭诸相故;菩提不是缘观之法,所以说不观是菩提,有能观之心,必有所缘之境,既无能观,所缘也无,此时正如思想家所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为什么?因为缘观不可得,如可得即挂碍;而不行是菩提,行是无阴之一,迁流为义,菩提圆满,无有迁流的行相,所以是不行是菩提,即是:一切法不受,乃至不受也不受。如是则无所忆念的缘故,所以不行;断诸邪见之执,如梦中被景所忧喜怖等,原无问题,执则成景,不执即断,即是菩提;能离各种妄想、执著,当下即是菩提,不是妄想分别;一切的欲望即除,即是降诸怨故,即是降是菩提;菩提不入诸尘,即无贪著,即不是受用之境;菩提即是如实智,则应随顺,所以顺是菩提。

  经文: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因为住于真如法性(即法位),所以住是菩提;周遍法界,无所不至,到于实际(本来面目空性),所以至是菩提;远离主观意识的分别,一切法平等,所以不二是菩提;能够平等如太虚空,普含一切,所以平等心是菩提;因为无有生住灭三相真实的缘故,却又不拒绝三相,只是不住三相,所以无为是菩提;因为能了了分明,知道众生心中妄想起灭的缘故,所以知是菩提;因为六根六尘不相会合,根境自性空,相待有,所以是不会是菩提;因为远离烦恼怨贼,烦恼无自性,我不可得,如是共生,合作无实,所以是不合是菩提。

  经文: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因有色相,即有处所,如陶器随形各有处所,沙土则无形无所,所以无处是菩提(无色相);因为名字非有实即性空,不可执取,假名即自性菩提,所以假名是菩提;因为真妄同一源头,本无有二,迷则执幻假为实有,悟则知幻假性空,此时全妄归真,回归空性,无取无舍,所以说如幻如化是菩提;因为恒常寂静,一切声色外尘不能侵扰,心中如如不动而无散乱,所以说无乱是菩提;因为静无静相,静动平等,即是本性清净,即是善寂,所以说善寂是菩提;因为真如法性,清净无染,如是则无取著,即无执取之实,则无有攀缘,所以无取是菩提;因为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同,所以说无异是菩提;虽有差别相,性是平等,学佛学性不著相;因为佛道平等无与伦比,没有参考点,不可比喻,所以说无比是菩提;既然佛道无比无喻,甚深微妙,不可思议,因无有能知所知,即是难知,所以微妙是菩提。

  弥勒菩萨讲述完往昔的一段因缘后,又向佛禀告说,世尊啊!维摩诘居士说这些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我不是他的对手,所以我不堪领众到维摩诘处问疾。

  本经中,维摩诘所说都是一乘佛法,因为面对大菩萨和大跟器的人群,今天我们能否接受这样的不讳直言,不假方便的说法,也是考验我们是否契机的因缘。我们一定要明白:惟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所以维摩诘居士修理声闻,不是贪图二乘的小果和菩萨的不究竟,面对我辈,更是惭愧,我们学佛连自己的烦恼都不能化解,甚至,贪图名利,是是非非,陆力怪神,把好好的佛弄得面目全非,实可伤悲!

  所说的不授记,是从空性法身而言,即由差别见无差别,由生灭见不生灭,由二法见不二法,由烦恼相见烦恼性,因差别、生灭、二法、烦恼等都如陶器的形状,由沙土随时节因缘,如现出来的。菩萨观之,则称“随缘真如”,因为无自性,迷而执为无明则有烦恼等,悟则不待修证,法尔如是,即是如来清净法身,如是都应授记作佛,此是顿悟。我等与菩提天渊之别在我法二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