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一群平均年龄50+的社区艺术家

2023-11-11 23:35:0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一群平均年龄50+的社区艺术家11月4日,首届“丝路文化跨境名品博览会”暨丝路文化社区艺术节展演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举办,何家营村、南长安街社区、府东社区、广场北路社区、长乐社区、嘉华街社区、毓秀园社区的9支表演队伍参与。

  160多人的演出现场,不输专业表演的水准,鼓乐、民族舞、情景剧、旗袍走秀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我们认识了一群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他们希望将快乐传递给大家,也让自己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南长安街社区的长安新星合唱团准备了4个节目。在表演《香格里拉》合唱时,专业的指挥、电子琴伴奏、优美的歌声,让其他社区的表演队不断发出感叹“真不错、真好听”。舞台侧边的电子琴伴奏也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伴奏人员高改平今年55岁,两年前才开始学习电子琴。

  高改平退休后加入了长安新星合唱团,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如何识乐谱、弹琴。“我们合唱团有60多人,平均年龄65岁左右,别看名字是叫合唱团,其实我们除了唱歌弹琴,还有体操队,平时练完琴也会跟着体操队一起锻炼身体。”高改平说,唱歌弹琴现在已经成了她的兴趣爱好,有机会跟小区邻里一起陪练、演出,家里人都很支持。“退休后能参加各类文艺演出,生活也有趣多了,感觉这就是老有所乐。”

  长安新星合唱团团长张女士说,合唱团是5年前组建的,成员都不是专业人士,大家都没系统地学过唱歌,但都特别喜欢,每次演出排练的时候,热情洋溢、陶醉其中,每次社区举办活动时,都积极参与,希望能和社区居民一起丰富文化生活。

  演出现场,一群人身穿民族服装、面带笑容,不管是在候场区还是观众区都跟着音乐舞动,她们就是府东社区的咏梅艺术协会。舞蹈《夜深沉》展示了古典水袖舞,13名演员配合默契,动作整齐划一,配合着音乐,甩出的水袖气势恢宏,队形变换多样,现场观众纷纷赞美:“比专业舞蹈队跳得还好。”

  协会成员张玉梅说:“最开始我们只有一个合唱团,后面的表演过程中意识到艺术形式太单一,就增加了舞蹈、时装、朗诵、腰鼓等表演类型。今天表演水袖舞的共13位成员,为了积极支持市区和社区的活动,我们排除万难、安顿好家中老小挤时间进行排练。这次活动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能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表演。”

  协会成员张芳今年64岁,她说表演的舞蹈是由协会邀请的专业舞蹈老师编排的,还受邀参加了“一带一路”系列演出。“我们协会有40多人,大家都是零基础,跟着舞蹈老师认真练习,现在大家都能参加比赛了。除了舞蹈队,协会还有合唱团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时装走秀队、太极拳队、诗朗诵团队,很多人都参加了多个团队。因为个子较低不太适合时装走秀,我就参加了舞蹈队和太极拳队。我平时会去唱唱歌,每天心情都特别好。参加演出不仅开心,还能锻炼身体。”

  演员候场时,记者注意到一位女士一直跟在演出人员后面帮忙整理衣服、检查服装、核对音乐,这位女士被协会成员称为“大管家”。协会副会长冯女士说:“这位成员之前也是舞蹈队成员,后来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跳舞,就成了协会的‘大管家’,主要负责考勤、财务、统筹活动等。我们这个团队需要大家一起配合才能搭起来,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才能让团队更团结。”

  在府东社区,除了咏梅艺术协会,还有欣悦艺术团、秦腔自乐班等,社区也是创造一切条件为老人们做好保障。

  广场北路社区的谢延凤是天之骄舞蹈队成员,他们表演的是自己编排的舞蹈《古老的东方红》。“这是社区举办的活动,我们都是社区的一份子,应该积极参与。每次社区活动我们都会参加,算是积极响应吧,这也是我们一种责任,同时也感受下现场的热闹氛围。”

  来自长乐社区的田蕊爱和孙文兴是古都群星怡苑秦剧社的成员,田蕊爱今年76岁、孙文兴今年72岁,他们现场带来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秦腔表演。田蕊爱告诉记者,她在长安区老年大学秦腔班曾担任了七年班长,后来因为爱好,就组织了古都群星怡苑秦剧社,剧社欢迎更多秦腔表演爱好者参与进来互相交流。

  孙文兴告诉记者,他从1995年唱到现在,唱了28年,男声、女声都能唱。“本来是学的女声,角色反串,这是要靠天赋的。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欢乐,给大家也带来了快乐。虽然年龄大了,但我还想在音乐这条道路上辛勤耕耘,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继续给大家带来欢乐。” 华商报记者 田睿 赵彬 实习生 夏榕辰 文/图

  “我马上就61岁了,比起院子里和我妈一般大的老人,我就是年轻人。帮他们买买菜、捎个东西太正常了。”家住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西三路社区炉料家属院的李建军说。

  11月2日下午4时许,炉料家属院有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聊天,其中一位正是李建军的妈妈,今年88岁。提起儿子,她告诉记者:“我有4个孩子,我跟最小的(指李建军)儿子生活。孩子他爸走了20年了,以前我们一家跟随他爸的部队在不同城市生活,转业后先定居贵阳再到西安,在这小区住了多年。孩子他爸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这孩子随他爸,性子直又憨,经常义务给大家换灯泡、协调家里紧急情况。”

  正说着,提着菜的李建军走进小区,他喜欢大家叫他李师傅,得知采访他代买菜时说:“哎,不巧!最近天气转冷,不少老人去了子女家,院子里住的老人不多,我只买了自家的菜。平时,只要院子里坐着老人,我都会问他们需要带什么?他们只要开口我就给带回来。老人出门不太方便,我也就是顺手帮他们买买菜。我都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起开始帮老人们买菜的了,但会一直做下去。”

  李师傅曾是陕钢厂职工,厂子倒了之后,因为做得一手好菜就经营了多年的小饭桌,现在他还兼任老人的美食“情报员”。“只要发现哪里有好吃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我就给他们广而告之。每次去买的时候也会问问老人们需要不。我帮他们捎过土门市场的窝窝头、含光门的烧鸡等,吃到美食老人们都特别高兴。”

  李师傅还经常到一些年迈的老人家里帮忙换灯泡、处理一些临时故障等。他称自己“干的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儿,真的是没什么!”

  但在小区老人眼中,李师傅确实帮他们解决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经常给我捎菜,帮我处理一些生活小事,随叫随到,线多岁老人刘奶奶说。

  西三路社区副主任、炉料家属院的院长陈杨说:“希望每个小区都有像李叔这样的人!”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实习 生王婷

  西安市西七路新知小学南门附近的“街区花园”上新啦!9月底,华商报记者报道了新知小学旁的街区花园儿童友好创建一事。近日,整理了学生们的想法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光炤老师带领苍耳团队开始实践并完成了对花园的初步改造。

  据了解,新知小学所在的解放门街道红星社区一直积极参与儿童友好街区建设,不仅多次参与杨光炤团队的调研,也多次参与新知小学的各类实践活动,并听取学生们关于社区建设的意见和想法。

  10月30日上午,在已初步完成改造的“街区Q花园”,华商报记者看到,原本锈迹斑斑的楼梯、杂乱无人看护的花草已换了面貌。废旧轮胎在蓝白、红白、黄白等不同颜色涂料修饰下变成了一个个彩色花盆,新种植的植物将在不同时间开花;原本盖着木板的沙子露出来并新增了3块脚踏砖,新刷的橙色油漆也给此处带来一抹亮丽的颜色;靠近路边的入口处还留出了座椅位置,不过目前仅由几块刷了白漆的砖块垒成。

  11月3日中午,华商报记者再次来到“街区Q花园”。正值上学时间,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花园玩耍的穿着新知小学校服的学生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

  他们还在认真辨认都有哪些植物时,有位同学喊起来:“快点走吧,不然迟到了!咱明天中午再来吧!”

  花园东侧一家打印店老板告诉记者:“比以前整齐多了,昨儿一早我还把剩下的水给花园泼了一下,今早下雨了不用浇水了。”

  “街区Q花园最重要的还是居民的参与,大家爱护它,它才能延续下去,玩出更多花样。”杨光炤说,“为吸引更多人来这个初步改造完的街区Q花园,我还策划了‘植物小课堂’‘秋天诗会’,并计划在适当时机和上述几位店主商讨‘建立一个轮流浇花的机制’等。今年暑期时,我们团队曾在此处附近进行过一次微更新的快闪活动,但因为学生收尾不彻底留下一些杂物和废弃物,引得附近店主和居民不满。因此,起初这几家店主对我们的花园行动不仅不感冒,还有点抵触。但这几天他们的态度有些变了,希望后续活动能彻底打消他们的疑虑。”

  据了解,杨光炤和团队已在解放门街道不同社区多次进行“街区微更新”实践,尽管地点、形式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但在他看来,“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将‘单向输出’变为‘共建共享’是行动不变的核心。”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实习生 王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