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泉州历史网

2023-11-05 14:11:5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泉州历史网(鲤城区西街南侧577号[古属奉圣铺]。沿革。明崇祯庄际昌《奉圣约所碑》。规制。神俗活动。)

  英显庙[临水宫,王宫。德化县中部九仙山北侧山麓南天池下的上涌镇中洋村(古属桂林坊)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五代十国立“临水宫”。南宋绍定建“英显庙”。代有修建。规制(概说。下堂(下殿)。中堂(正殿,中殿。)。上堂(上殿)。)。庙会。]、英显宫(德化县赤水镇永嘉村双髻山下。沿革。规制。传播。)、英灵宫(榜上英灵宫[德化县水口镇榜上村]。福全英灵宫[德化县赤水镇福全村])、英山宫(欧山庙。德化县龙浔镇英山村中洋。沿革。规制。)、英济庙[官桥英济庙(安溪县官桥镇驷马山前连厝山麓。沿革。规制。)。永宁英济庙(石狮市永宁镇外高村)。]

  岩峰寺[惠安县黄塘镇后郭村白岩山。沿革。规制(概说。前、后殿的浮雕佛像。摩崖石刻。)]、岩古寺(岩古禅寺。惠安县涂寨镇岩峰村岩古山。)

  明心寺[晋江明心寺(初名“护安宝林明心院”。晋江市青阳。)。梅山明心寺(南安市梅山镇明新村明心山半山腰。)]、

  招庆寺(福先寺、福先招庆院、招庆福先寺、招福寺)、宗教院[龙霞寺。安溪县城厢镇土楼村。沿革(后晋天福始建为龙霞寺。宋代改称宗教院。代有修葺。)。规制。诗抄。]、奇仕妈宫(临水夫人。神事。现代。)、承春庙(永春州桃场城)、朋山岭庙(泉州郡城之北朋山岭格)、规戒堂(后蔡堂)、舍人宫、直指庵、顶孝友宫、宜春宫、河岭宫、官林宫、茂春宫(德化县赤水镇永加村外洋水尾)、林翰宫(德化县浔中镇龙翰村虎垵仑山脚。沿革。规制。独特的建筑风格。)、竺云寺[竺世庵。晋江市东石镇东北郊张塘村(南塘)东埕大庵山上。肇建。沿革。规制。]、昆仑洞(港头洞,下洞。永春县东东平镇昆仑山南麓。明嘉靖始建。明隆庆重修昆仑古庙。清代择现址新建下洞。)

  弥勒宫,在府城县后街、模范巷交界处白狗庙的左后方、旧城隍照墙之右。始建未详,清道光间(18211850年)犹在,后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印度教白狗庙》、《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

  弥陀寺,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弥陀岩。(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弥陀岩弥陀寺》)

  在南安凉峰。五代周显德中(954960年)建。五代刺史王继崇葬是山,其妻郝氏因建寺,命僧主之。

  宋元丰间(10781085年),丞相蔡确请为功德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确》)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泉州历史网(图1)

  奉圣宫,位于鲤城区西街南侧577号(古属奉圣铺),坐南朝北,正对奉圣巷,为奉圣铺奉圣境境庙,是泉州郡城仅存的几个约所遗址之一。2001年5月列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奉圣宫原为五显庙,亦称五通庙,约建于南宋孝宗、光宗年代(11631194年),时址在谈乾巷(今奉圣巷)内,主祀显聪广济王、显明广佑王、显正广惠王、显直广泽王、显德广成王5尊兄弟王爷公,即五显神。

  南宋时因南外宗正司驻泉州,大批宋室宗亲人泉,带来许多宫廷艺人,南来的乐工都住在义成门各铺,后又增祀唐安史之乱中殉国的宫廷乐师田都元帅雷海青(相公爷),并奉为铺、境主公,尊为奉圣铺、境保护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泉州人名录雷海青》)

  明嘉靖(15221566年)间,皇帝部檄天下,举行乡约,五显庙乃迁五显公于殿左神龛,移铺主公田都元帅于殿右神龛,神殿正中崇奉圣谕金牌,宫庙因之改名奉圣宫,巷也因称奉圣巷。奉圣宫地处郡城西门(义成门),该地是畲族、汉族民众聚居地,而雷海青又是畲族人,每逢大事,畲、汉民众相约于奉圣宫商议,制定乡规民约,为议事之所。

  崇祯八年(1635年)十二月毁于火。崇祯九年(1636年),吏部郎中林孕昌移至巷口街中重建,状元庄际昌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孕昌、庄际昌》,记文见下)。

  廿世纪20年代,泉州开始有公路,拓建西街,并于西门设汽车站,民国廿三年2月奉圣宫因车站需要从原址迁至今址(西街南侧,正对奉圣巷)复建。此址由当时晋江地藉整理办副处长沈子元领人勘定,原占地0.51亩(合339.7平方米)。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泉州历史网(图1)

  二十世纪50年代,奉圣官曾附设民兵大队部,中曾作西门粮店,后作街道五金厂。1972年12月8日晚罹于火圮,仅存石狮、石虎、符牌、碑记等文物。

  明崇祯九年(1636年),明万历状元庄际昌为撰立《奉圣约所碑》,今存,但年久文字已多剥落,致文义不甚了了。碑文15行,楷书,文曰: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泉州历史网(图3)

  书者:神有功德,人则庙之;庙不可以无志,则碑之。韩昌黎(韩愈)作书诋佛,纪(以下剥落)

  圣祖二百余年之谕教,未有深切著明者林让庵(林孕昌号让庵、素庵)先生。曾祖堂斯任,又以境名奉(以下剥落)

  圣谕。先生观书物,正大而至,曾参不入胜母之门,墨翟不过朝,余切有亻粦(以下剥落)

  可毁也。先生谓:协以约所便。余谓:勿塑神。先生谓:从便远伐后经管弥(以下剥落)

  书其灾,书其成,书其年月,而立之碑。其左一石以属余。媿不乐于境人(以下剥落)

  见此境,盥木节(木节合一字)鸡鸣,思对以扬。市蹲有虎,海甸无,明月皎皎,风雨来之。先生之居(以下剥落)

  宫门前有1对明代石敢当:左石虎,右石狮,高约50厘米。石虎微笑,线条简约,造型古朴,前肢有明显的破坏痕迹;石狮后蹲,狮头毛发纹路细腻清晰,咧嘴笑着,憨厚可人。这种狮、虎凑对的石敢当很少见,奉圣宫曾是畲族雷姓的宫庙,或与畲族民俗有关。

  奉圣宫主祀的神袛为相公爷雷海青和金鸡、玉犬(狗舍爷),另外有二相公雷万春和温、金、李3神和关帝爷、土地公等。

  雷海青的神像塑法和一些宫庙所祀的相公爷、田都元帅有些不同。神像脸色微红,口含槟榔枝叶(一说是口沫),右手屈中、食、无名指于掌心,直姆指、小指向上,左手握琵琶的神,头戴插金花冠箍银帽,身着刺龙金蟒袍,双脚各踩一马。这个神像和和狗舍爷与畲族雷姓崇拜的祖宗图腾盘瓠非常相近;现祖图仍保留在畲族雷姓族人家中。

  雷万春是泉州奉祀的王爷神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泉州王爷神雷万春》),民间讹传为雷海青之弟。

  明崇祯九年(1636年)庄际昌撰《奉圣约所碑》和一块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重建奉圣宫碑记》分立宫内两侧墙壁上,碑高2米多。由于奉圣宫曾遭两次火灾,两块石碑在大火中被烧坏,碑面裂痕斑驳,字迹缺损不清。

  每年正月十六日相公爷雷海青神诞,畲族雷姓按畲族习俗举行祭祖活动,酬神演戏,把祖图、祖杖供出,香案设炉众炉、神仙、祖师、下座、神童、战兵。奉圣铺主要姓氏蔡、林、李、黄、陈、阮大姓和程、丁等其他姓铺民,也参加这一活动。

  每年三月十五日是相公爷神兵的放兵日,相公爷派出身着战袍的二相公率神兵出巡查人间善恶 。

  出门前,队伍要完成畲族仪式中的跳火群仪式,年轻人扛着神轿跳过距离很远的火群(现用跨火盆代替),颇有闽东畲族游乡钻火圈的意味;甚至还加入竹竿舞、举火把等。

  出巡时,队伍沿西街、奉圣巷以及城西环路、西郊新村等境内巡游,过去沿途撒放黑豆和黄豆,寓撒豆成兵之意,不过现在无存。街边人家则端出供桌、摆上香烛瓜果恭迎,其中必有一盘炒花生,谓之为神兵装枪子 。

  铺民认为奉圣公不随便出门,出门有祸福。民谚东凤池,西奉圣,车倒妙因宫,压死拐脚庆,讲的虽然是过去的境佛之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东西佛》),但也可知奉圣公出巡时的阵势之盛。

  十月十五日是收兵日,仪式也隆重。这时相公爷会亲自和二相公一起巡游,还要到出生地南安罗东坑口去乞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出发前要沐浴更衣,陪同返乡的人要步行到西湖才上车。

  奉圣铺铺主宫,俗称四舍宫,在府城孟衙巷内,与苏夫人姑庙背靠背。南向。始建未详。祀四舍人公,附祀大哥公、阿爷公等。1993年重建。

  英显庙,古称“临水宫”,俗称“王宫”,位于德化县中部九仙山北侧山麓南天池下的上涌镇中洋村(古属桂林坊)。

  据民间传说和《临水宫志》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有张谟、张烈兄弟徒居桂林坊。张谟、张烈忠勇正义,除匪患有功,谢世后,乡人感其恩德,鸠财为2人及其2位夫人立祠“临水宫”,塑神像奉祀,左张谟,右张烈,从此香火长盛。

  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一说景定四年癸亥,1263年)二月,朝廷以张谟、张烈“捍汀寇功”,勅封“英显庙”2神:左曰讳张谟?如龙封“聪灵侯王”;右曰讳张烈?如虎封“威正侯王”;二位夫人淑配明神,左位陈氏“淑助夫人”,右位王氏“美助夫人”;依王侯府第形制建“英显庙”。

  英显庙占地1500平方米,其中庙宇建筑面积384.5平方米;左为文物保护小组办公室等266平方米;右边花园241.5平方米,戏台83平方米。

  庙宇皇宫式建筑,依王侯府第制式建造,3进,依山3殿式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屋架,屋顶单檐悬山式,翘脊青瓦,飞檐画栋,北斗拱顶。

  下堂门大走廊左、右各设一木栅,内各立大白马1尊,马童1人(左马童名驰云海,右马童名刘云奔)。传说:明初,一张姓老人路过英显庙门前一溪潭时,见2童子在溪潭中洗刷2只白马,再走近一观,倏息不见。翌日告诉庙祝,再转告乡绅,因塑白马与马童各2尊以祀。

  下堂供奉神像有:东侧翁喦功曹、董俊良元帅、宛乾将军、千里眼(名金善观);西侧彦会功曹、赵烈元帅、鲁轩将军、顺风耳(名柳善听)。

  中厅为四点金式。神龛中左供奉聪灵侯王张谟,左边供奉德配淑助夫人;中右奉威正侯王张烈,右边奉淑配美助夫人。殿前案左奉两侯王副身,右奉飞炉圣火。

  张谟、张烈像各高约1.66米、肩宽0.6米。张烈像据传为宋代遗物,项王冠,头部封泥粉面,五绺长须飘于胸前,两目直视,耳长垂肩,身穿黄色五爪龙帝袍,手足及四肢皆可活动;双手分别置于雕有龙头的扶手上,右握拳,左食指和尾指伸出,其余3指屈握,足踏官靴。张谟和两夫人及其他神像毁于廿世纪中叶,1980年重塑。张谟像应是仿张烈像而制,二者神似,仅细节上略有不同。

  中厅东侧为卢公元帅(名猛,号昭惠)、张公元帅(名振,号忠顺);西侧为众公元帅(名众齐,号英济),旁立直符使者。

  “英气壮山河,羡当年护国功高,不愧封侯荣伯仲;显名垂竹帛,知历代尊钦宝相,咸宜宿庙享千秋。”

  “显飞炉火镇中林,员筹无边,光锡詹惠公开心让土;阴率神兵扶北阙,升平有象,荣膺宋天子颁敕加封。”

  英显庙大堂后屋还藏着2尊鲜为人知的苏凌祖师及其副座造像。两造像皆坐姿,樟木雕刻,刻技风格相近,古朴逼线尊神像原为中洋村万丰岩之宋代遗物,万丰岩毁于廿世纪中叶,迄今无重建,2神像被村民移入英显庙珍藏。

  苏凌祖师像高1.2米,肩宽0.38米,底宽0.55米,底座高0.24米,头戴僧帽,两耳垂肩,右肩和右臂,臂上有戴臂钏,下戴腕钏,双手抱拳于腹前,双脚不露禅坐,僧袍下遮及台座。

  副座造像顶光头,脸部圆润慈祥,两耳垂肩,披僧衣,两手握金刚拳,两拇指竖直并立,置于腿上,双足不露禅坐,身躬简练,神韵颇佳。

  上堂,亦称“上殿”,高2.18丈(鲁班尺),纵深1.58丈、宽3.99丈。殿中屋顶置藻井,俗称“福海”,仿九仙山永安岩藻井而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永安岩》)。

  殿中供奉神像:中左为圣父、圣母,中右为临水尊王、临水夫人;龛下左右分立金童、玉女;二排案上奉福德正神。

  英显庙信众主要分布在上涌、赤水、汤头、琼溪、葛坑、大铭等乡镇、德化城关和尤溪县,拥有赖、张、徐、卢、李等数姓之众。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乃聪灵侯王、威正侯王二王寿诞,从南宋开始就形成“侯王圣寿庙会”,连续10日,盛于明、清,沿于今世。是时四方香客、商贩、游客纷至,络绎不绝。

  庙会时按保(檀越主)轮值,每户应养大猪1头,以全猪和山珍海味、水果禽畜、香花果灼敬神。轮到大保的村庄时,上供的大猪达400—500头之多,颇为壮观。

  同时,从初十开始演戏、搬傀儡、舞狮、舞龙、放烟花,现代又放映电影,至十五结束。在庙会期间,还请道士做道场。

  二月十一日“二王”寿诞日,是“英显宫”庙会最热闹的1天,很自然地成为一年一度的集市墟日。庙会市场传统商品有家具、犁、耙、锄头、粪箕、犁梁、锄头柄、簸箕、斗笠、棕衣、菜篮等,还有各类种籽、种苗和生活用品。“文革”十年中,庙宇和神像被毁,庙会停止举行,但二月十一的集市贸易依旧进行。

  民国六年(1917年),永嘉村名匠许墨林、许昭日等在参与修建“香林寺”时,取得僧许公祖师(许了他)的指骨,带回永嘉雕塑佛像,建“英显宫”供奉,并祀郑公祖师(郑道徽)。(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香林寺》、《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了他》)

  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德化人、御史凌辉携“香林寺”2位祖师香火出征平番,得2位祖师阴兵助战,大获全胜。永乐帝即封许、郑祖师为文武状元,并钦赐许为智云祖师、郑为慧海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凌辉》)

  “英显宫”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结构玲珑典雅,雕龙画栋、飞檐翘脊。宫顶雕画宝塔、龙凤、人物、山水。

  后殿原有观音等壁画;前廊有许墨林木雕的古代人物故事“四聘图”,即唐尧聘虞舜、汤商聘伊尹、武丁聘傅说、文王聘太公,立体雕刻,神态超然。宫顶雕画宝塔、龙凤、人物、山水。

  前清举人王光张撰写的金字对联:“英化敛则真气长存,久矣,智净六尘,慧空五蕴;显化同而神光普照,善哉,云开觉路,海渡慈肮。”联内隐含许、郑祖师的封号“智云”、“慧海”。

  当地民众因仰慕许、郑2位祖师无边佛法,每逢幼儿体弱多病,或受过惊吓,都喜欢前往英显宫祀求保佑平安,让儿女拜契其为义父。

  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2位祖师同定生日这天,凡有拜契2位祖师为父、且年龄在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父母都必须筹备果品到“英显宫”祀拜叩谢。

  榜上“英灵宫”坐东向西,俗称“蜈蚣戏珠”形,杉木结构,面积65平方米。供奉天师、娘妈、董公大使,黄、陈、吴三知府神像。

  右前方约30米处,有2株柳杉树,胸围均在5米以上,高20多米,树龄500多年,列为县级名木古树。

  相传,北宋开国(960年)前,欧公开发定居是处,称欧山(后改名英山)。

  欧公曾为北宋立国立过战功,卒后,宋线年在位)初授封为尊王。咸平(9981003年)间,族人建欧山庙立塑像以祀,称欧公尊王。

  景德元年甲辰(1004年),柳太尉任主考官,欧公后裔欧进锡举武进士。欧进锡为感恩柳太尉,数年后在欧山庙厅左并雕柳太尉并祀其夫人圣像奉祀。

  欧公系英山奎兜李氏肇基祖李纂外戚,后来欧氏徙居外地,李纂的后裔依旧崇奉欧公尊王和柳太尉(称柳太尉相公)及其夫人(称相公娘),欧山庙遂更名英山宫,世代奉祀。

  文革期间,宫宇屋顶龙凤等吉祥塑像,宫中佛圣雕像,以及其他文物,均遭劫难。

  1984年,重塑塑造神像。1997年鼎建戏台。2007年丁亥冬月重建宫宇。2011年建综合楼。

  英山宫坐亥向巳兼乾巽,有鲤鱼跳港、覆鼎为屏、火峰拱照、琼欧峰抱、溪涧缭曲之盛概。

  入门即正厅。厅堂石柱均有镌联。厅顶高悬丙申年(2016年)福建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建雪峰崇圣禅寺方丈、福州旗山万佛寺方丈释广霖为英山宫的欧公尊王题词昭赫纳祥、为英山宫众佛圣题词圣灵赐福,以及琼英保障、诏灵赐福等匾。

  厅堂当中和双侧有佛龛,供奉欧公尊王、柳太尉相公、相公娘、三代祖师(祖师公)、保生大帝(帝君公)、法主公(张公圣君、吴公真仙)等神像。

  “英济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奉祀里主尊王,其本尊是北宋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间信仰泉郡王爷神杨家将》)

  杨六郎之孙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其中英济庙所在地有两洞,一洞通铁峰山,一洞通虎腔)时,随军敬奉其祖杨六郎神位,出战时焚香祷告,所向披靡。后逢瘟疫流行,唯原杨文广军队驻地的十班境内平安无恙,境内民众更信服杨六郎神灵,香火日盛。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敕封杨六郎为十班“里主尊王”,赐其佛化之地为“英济庙”。今庙内乃存有御封圣旨牌。

  “勤圃馆”,供历代举子科考住宿、读书之用,并在庙内设立“书堂”,培育人才。林嗣环、林嗣贞、林华东、王应悌、王应润、陈如龙等人,曾在英济庙书堂就读而出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嗣环》)

  施琅率军渡海东征,,因功加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廿三年(1684年)九月解除“海禁”后,施琅请旨扩建“关圣帝君祠”,命名曰“英济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陈丁桂率领的义军曾驻扎此地,建造规模不小的山寨抵抗元军。陈丁桂是南安人陈七师的族人。元至元廿七年(1290年),陈七师起义抗元,陈丁桂也在这里揭竿响应,号称近千人,但在1年不到的时间内,便被元军剿灭了。现白岩山西南面仍存有石寨门,2米多宽,置于险要地势,两边各抵着1块巨石;白岩山西北面存有1排倒塌的寨墙,墙石破损严重,已成碎石堆。

  莲华宝座地窟,可容百人藏身。然该地窟百年前就已封闭,现已无处可寻。

  如来菩萨浮雕像,立姿,高1.75米。旋螺法顶,脸椭圆丰满,神态凝重庄严;身披印度衣,裤头结于胸间,衣披作多层飘展凌波纹,衣褶纹理清晰;跣足作八字叉立于莲座上;左臂横胸,左手握托托珠;右臂半袒,右手下垂放掌,五指并拢向外,带臂钏和腕轮。

  观音菩萨(或说为普贤菩萨)浮雕像,立姿,通高1.85米。跣足偏右向立于卷云座上,身姿正向,神态自若;戴金髻,冠披垂肩,敞襟宽袖,凌波褶纹,衣摆略向左右摇曳,如舒行云端状;两手交叠,左手搭在右腕上,垂于右肋下。像的右下方刻唐吴道子作1行小字,说明佛像应是仿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作品所镌。

  观音菩萨浮雕像的左侧镌字:观世音菩萨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悯。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论,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缘,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迥向。

  在古山寨中间的1条小道上,有一赤褐色巨石臼在路中央,上刻有磐泉两个楷字。巨石正下方有1池清泉,只有1.4米见方,0.47米深,终年不凅,汲之不尽。

  三宝佛,佛音缭绕,庄严肃穆。有古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从古寺出来,往左侧走去,可见1排长廊,走上长廊的层层阶梯,便到岩古禅寺新建的的无量宝殿。整座大殿采用闽式建筑工艺,极具闽南佛教建筑特色。大殿正中央挂有慧光老和尚所题的无量宝殿黑匾金字,肃穆大气。殿内供奉西方三圣,释迦牟尼佛居中,两侧乃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3尊大佛呈站立式,面相祥和、庄严肃穆。大殿周围雕刻有神鹿、仙鹤等图案。

  庭院正对之东南方向,不远处的山脚下安固石亭坐落于斯。(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史迹安固亭》)

  曾恨发起,民间自发在和寮宫之右修建廿七君庙(后称烈士庙)时,并拓建和寮宫。

  “和兴庙”坐申向寅兼庚甲,木结构,2进,高6米,歇山式屋顶,穿斗抬梁式,翘脊,正殿为四点金式,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三尊大帝、三代祖师、史公祖师、圣祖金仙、泗洲文佛、张公圣君、王二舍人、蛇岳尊王等。庙中题有楹联:

  唐天祐中观察判官宋骈宰晋江,始建墓庵,名护安宝林明心院。五代唐(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圮于水,骈子起居舍人仁鲁等改卜于旧址之前湾,仍立骈祠堂于其中。宋嘉祐四年(1059年),骈玄孙贡士理、评事瑜、泉州司法璋等重修,骈之来孙并为《记》。国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重建,明年改为寺。

  《八闽通志》:唐天祐中,观察判官宋骈宰晋江,始建墓庵,名护安宝林明心院。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圮于水,骈子起居舍人仁鲁等改卜于旧址之前湾,仍立骈祠堂于其中。宋嘉祐四年(1059年),骈元孙大理评事瑜、泉州司理法璋等重修,骈之来孙并为《记》。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重建,明年改为寺。

  宋骈宰晋江时建的墓庵,初名“护安宝林明心院”。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圮于水,宋骈之子宋仁鲁等改卜建于旧址之前湾,并立祀宋骈的祠堂于其中,庵院合一。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宋骈元孙宋瑜等重修。明洪武廿三年(1390年)重建,次年改名明心寺。至弘治(1488—1505年)年间黄仲昭修《八闽通志》时仍存,清道光修《晋江县志》前已废无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为“在(府城南)三十六都濯缨堂之西”,而清道光《晋江县志》则记为“在二十六都濯缨塘之西”。查明、清时代的“晋江三十六都”在今丰泽区东海一带;“晋江二十六都”在今晋江市青阳一带,且古有“濯缨塘”。应是后者。

  “通天蜡烛”、“齐天香炉”、?“如来峰”等传说;还有文笔山,山尖耸如笔;有庐岭山,特产七星石。

  又名福先寺、福先招庆院、招庆福先寺、招福寺,原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弥陀岩南麓,原留正所筑别墅“梅岩”遗址南侧,今已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正》、《泉州山川· 清源山·梅岩》)

  欧阳詹于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客死长安,享年46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据欧阳詹诗,可知在贞元年间(785—804年)甚至更早一些,在郡治北清源山麓就有福先寺了。

  五代时,福先招庆院盛极一时。王延彬于唐·天祐二年(905年)任泉州刺史后,曾迎雪峰义存的高足慧稜禅师主之,“拥徒于泉州招庆”,“禅子委输,唯虞后至”;慧稜迁长庆,道匡禅师接席,“学众如故”。高僧释子出入其间,名重禅林。(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义存》)

  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特别指出,作此碑文系受托于“元沙级宗一大师、招庆(泉州)元晤大师、鼓山定慧大师”。由此可知,义存大师继承南禅青原法系下的曹洞派,在闽中分灯泉州招庆寺和福州鼓山寺。

  南唐·保大三年(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迁省僜住持招庆寺,称明觉大师。是年朱文进杀王延羲而自立,泉州大乱,留从效讨朱文进,战于北郊,招庆寺燬于兵。(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省僜、留从效》)

  留从效为清源节度使,重建招庆寺。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延请省僜禅师为招庆寺第一住持;继后招庆和尚住山,是皆雪峰义存法脉也。留从效据泉,于后周·显德年间(955—959年)“以别墅南园为寺,号南禅,舍田庄九百石”(南禅院即今之承天寺),并以毁废的招庆院之产业归南禅寺,还延请省僜住持泉州承天寺,省僜开堂,成席。这表明泉州招庆寺与承天寺同为南禅曹洞派的寺庙,且两座寺庙的关系十分密切。(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承天寺》)

  僧省僜住持泉州招庆寺时,著有《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撰序者为陕西终南山僧慧观,抄录者为敦煌三界寺僧道真。说明五代时泉州佛教寺院与陕西、敦煌佛教寺院联系之紧密。该书为元代的《温陵开元寺志》、《紫云开士传》和乾隆《泉州府志》所遗漏。(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南著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

  南唐·保大十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泉州招庆寺僧静、筠二位禅师撰《祖堂集》,省僜六秩晋一,为之序。《祖堂集》追溯其为义存的法嗣,是现存最早的禅宗灯录,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5年)《祖堂集》十二卷被收入高丽版大藏经,其版现藏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祖堂集》自宋以后即在中国失传,朝鲜海印寺的藏本直到近代才重新发现,它是研究中国禅宗史和禅宗在朝鲜半岛传播史的珍贵资料。 80年代,《祖堂集》由日本传回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静、筠》、《泉南著述·祖堂集》)

  现存的还有“淳化元年(990年)庚寅岁十二月二十八日”创立的《泉州招庆禅院大殿前佛顶陀罗经幢记》,为招庆禅院僧元恪撰,是“清信长者刘熙与弟阐,同发菩提心,舍净地之所建。”经幢建于宝殿之前,“涉万里之沧波,买他山之翠琰,琢觚楞之奇状,刊◇密之梵文。”可见,这座唐末义存分灯弟子的招庆寺,北宋仍然存在。

  元·亦黑迷失立的《一百大寺看经碑》中泉州路有招福寺。招福寺即招庆福先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亦黑迷失》、《泉州史迹·一百大寺看经碑》)

  龙虾出海穴上,初名龙霞寺,崇奉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是安溪置县前(称小溪场)兴建的少数佛寺之一,又是安溪最早传播宗教经典文化的发祥圣地。

  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宗教院,在南山之麓,后晋天福四年建。

  宗教院,增奉清水祖师诸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

  朱熹游览安溪胜景时,曾赞宗教院为状元圣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

  谢姓里人鸠资重修。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国朝乾隆元年,里人谢姓鸠众捐资重修。

  宗教院重修筹委会,1998年4月再次动工重建,改土木结构为石木结构,保持原貌、原向及清代风格;2002年竣工。

  释迦佛祖诞日四月初八,寺院例有浴佛法会,这是安溪唯一保留至今的古老宗教仪式,盛典隆重。

  释迦牟尼、观音佛祖,左龛祀宁威将军、檀樾主神像,右龛祀福德正神、礼钵大师。寺中还祀奉清水祖师,这是从南宋起增奉的。

  刘涛有《题宗教院》诗(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8征文诗》均收录),曰:雨过江山丽,春深笋蕨肥。扶藜苍藓破,移塌乱花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涛》)

  詹洧游宗教院诗:洗心喜有源头水,散步时登天外峰。风扫秋空云影静,月明深夜露华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洧》)

  明进士、兵部主事洪垣星(遁庵)《游宗教院步壁间韵》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8征文诗》收录),曰:疏慵久已痼烟霞,此日风流忆谢家。山静浑忘尘远近,院深不辩世嚣奢。禅心明灭定无定,宗教色空斜未斜。衣钵犹传晋代旧,优昙非复昔时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垣星》)

  奇仕宫,俗称奇仕妈宫,原位于泉州市区西街临近开元寺西塔的台魁巷11号(已废)。始建未详,应在明代以前。庙东向,祀临水三夫人(陈、金、李)、妈祖,是古代泉州郡城西隅华仕铺奇仕境的境庙。

  台魁巷泉语讹称杀鸡巷;因巷中有奇仕妈宫,亦称奇仕妈巷;又因巷中有一处出售白塔疔膏的著名小铺保和堂,俗称白塔巷。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泉州历史网(图1)

  临水夫人,讳陈靖姑,唐福州府罗源县下渡人,生于大历二年(767年),死于贞元七年(791年),年24岁,是福建仅次于妈祖的一位著名地方女神。

  临水夫人泉人称为奇仕妈,专司妇女生育、婴幼安康。临水三夫人指传说中的临水夫人三姐妹:一在福州(临水夫人),一在陀矶岛,一在山东长岛县庙岛。

  南宋淳祐间(1241~1252年),临水夫人被敕封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传说此神在古田县临水乡显圣斩白蛇,其地建有临水宫。

  临水夫人曾作为水神之一在明代兴盛一时。嘉靖十三年(1534年),高澄出使琉球,中途遇上风暴,据说妈祖派临水夫人替船工管舟,方才转危为安。高澄回福州后,又听天妃宫的道士介绍,神像脸上若有水珠,即从海上救人归来。今岁自夏至秋,汗珠不绝,或者劳于海舶焉!(萧崇业《使琉球录》)因为灵验,海上诸舶,祀之甚虔,以至谢肇氵制在《五杂俎》中斥之为淫矣。

  临水夫人同妈祖有密切关系。山东是妈祖信仰较早传播的地区,长岛县庙岛天后宫犹存一尊铸造于宋宣和间的天后圣母铜像,比泉州天后宫建置的时间更久远。无独有偶,松江顺济庙丹凤楼也同时供奉3位女神。可见,宋、元以至清初,临水夫人一直作为水神之一而接受烟火,明代达到鼎盛,,被崇祯皇帝加封为天仙圣母表灵普化碧霞元君。

  清代以后,临水夫人的海德神功被逐渐抹煞。最明显的例子,是援救高澄一事改换成妈祖红光烛舟、蝶雀示象,并且沿用至今。施琅上疏康熙皇帝所说的攻克澎湖时,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湿,显然借鉴了明人关于临水夫人的神话故事。临水夫人是水神的证明材料,还见于清人编纂的《闽都别记》一书。

  临水夫人是泉州天后宫二十四司(即妈祖的陪神)之一。妈祖的陪神塑造大体完成于明代。莆田肖一平先生认为,妈祖的陪神由各地原来的不同水神充任。既然临水夫人之水神崇拜发源于福州,远播到渤海,那么泉州作为繁荣的国际性商业港口,迎纳临水夫人,是合乎情理的,其作用在于强化妈祖的海神地位。不过,随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及其神袛系统的逐步完善,临水夫人只好从海上隐退,让位于妈祖的嫡系部将千里眼、顺风耳,而专职掌管妇幼保健了。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应闽人林天龄奏请,晋封临水夫人为顺天圣母。

  旧时,凡新婚、不孕或难产妇女常到宫祈求保佑,赐生贵子,香火极盛。每年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或者民间较大型佛道活动,主事人都要请泉州嘉礼戏连续七天搬演《目连救母》剧目,俗称目连嘉礼,宣扬行善与孝道。同时,逢临水夫人诞辰之日(农历十月十五日),奇仕妈宫必数年一次到古田谒祖,盛况空前。

  廿世纪6070年代期间,奇仕妈宫被占为工厂,遭毁坏。信徒陈刺姑用一只旧茶盘托着奇仕妈像四处搬迁,辗转保留。廿世纪80年代以后,香火转移至殿后一小屋(台魁巷17号)。逢初一、十五,信徒依然到这里来祭拜。现由陈刺姑的侄女管理。每年海内外仍有很多乡亲来这里祭拜。

  清末南安举人戴凤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卷18楹联承春关帝庙楹联》:永春州桃场城有承春庙,古祀关帝,丕震声灵。壬寅(光绪廿八年,1902年)春,予游是城,颜友雪楼学博、介庵明经,请予撰联以颂之,限承春二字弁首。予谓铺张颂语,不如辩明史事,较有合于帝心也。因缀俚句如此:承祚岂知心,青史浪书矜一字;春王谁定统,特笔契千秋。

  《闽书》抄:神姓名失传。前朝勅封灵感威惠尊王。元·至正(1341—1368年)间,泉有警,神兵显于庙隘,旗帜森罗,钮鼓声震,贼惧宵遁。明·嘉靖(1522—1566年)间,庙旁火,延烧神洎夫人二像烟焰中,进辇及庭不毁。众异之,鼎新庙宇。朋山在郡西北,木星耸峙。有儒朋气象,其神必聪明正直而壹,灵感固宜。而姓名无可考,盖世数绵邈,文献难征矣。

  舍人宫,在府城北门大希夷。南向。始建于明代,祀舍人公,为清源铺大希夷境境庙。原庙圯废,廿世纪90年代重建,面积80平方米。

  直指庵,在府城东,确址未详。宋嘉定间(12081224年)建。明以后废。《八闽通志》有载。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官林村,始建于清,建筑面积20平方米,主祀八王府,配祀朱、邢、李三王爷及夫人妈。

  始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为赤水、美湖两个乡镇易姓村民共同筹建。

  建筑面积20平方米,埕40平方米。瓦木结构,呈古典式建筑,宫顶两端上翘,呈凤尾式,宫内存有许多山水、花草等壁画。厅堂供奉1尊平湖候王木雕佛像。

  林翰宫,大门两侧楹联:前峰后峰千山同脉,左溪右溪两水合流。

  皇宫起,绘有彩色图案;燕尾举翼为脊,屋脊正中设置一葫芦;土瓦盖顶,瓦筒陇砌槽,为单檐硬山式两面坡屋顶;建筑法式为抬梁式木构架。宫内厅面以苇杆涂白灰为壁。

  康大元帅,左边奉祀境主公(一尊是广平尊王,另一尊是黄大伯公,农历三月廿七为生辰纪念日);在中殿前排自左到右奉祀张公圣君(法主公)、神农大帝(五谷仙,即当家佛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农历二月十六为生辰纪念日)、保生大帝(又名帝君公)、三代祖师;在中殿后排正中奉祀吴公真仙(吴仙公)、一辅吴仙公、二辅五谷仙和詹公祖师(普明祖师)。

  黄大伯公字样)1鼎和大吊钟1口,已无存。还有响枪若干枝、四人抬辇轿3把、大门灯1对、请火牌(又名进香牌)、彩旗、锣鼓和遮阳黄布凉伞等。这些齐全的迎佛道具,是乡里请火仪式的仪仗,今荡然无存。

  一埕式,工程大成本高。故而当时的设计者根据坡度大、硬石多的实际地形地物,因地制宜,因势造形,建造上、下两落,在山坡和平地的连接处化陡为平,创造了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平坦如砥的地面巧妙结合的视觉美感。

  四点金式结构(即四寿落厅:采用4根木柱支撑厅面屋架,以短筒和斗拱安放屋顶的梁椽),厅头面积宽大,可容纳较多的供人景仰。

  竺世庵,位于晋江市东石镇东北郊张塘村(亦称南塘)东埕大庵山上。2007年6月列为第四批晋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天竺,与安海龙山寺和东石龙江寺合称为上、中、下三天竺,建筑规模、样式,大致相似。至东晋(317420年)升平时,改名竺世庵。

  一滴水初构,草创斯庵曰竺世,在此结庐苦修。贞观十四年庚子(640年),鲁国公程咬金捐俸助建鼎新,易庵为寺,称竺云。

  莲花落游清源郡(今泉州),来竺世庵传经布教,故庵的前殿又名莲花庵。

  龙虎榜的晋江开科进士欧阳詹返乡省亲,曾游于此,见斯庵香火鼎盛,即席题赠灯传慧业行书4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开颜主持构筑,有照壁、山门、三大殿、四佛堂、钟鼓两楼、藏经阁、僧舍、 膳堂、亭塔等。寺庙坐东朝西,占地六十余亩,成泉州名刹。这是比较可靠的建设年代。

  韩国华知泉州,因年老乏嗣,祷于清源山,适值饥馑之岁,便开仓赈济饥民,积下善根。后韩国华私纳丫环连理为妾,随即有孕。因恐韩夫人生妒迫赶,暗遣老仆韩宗星夜送连理到南门外竺世庵,拜尼为师。连理生下韩琦,即由老仆抱回养育。韩琦于天圣五年(1027年)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榜眼);探知生母下落,便不辞千里跋涉,专程赶来东石竺世庵,在庵前大石下拜认生母,成为千古美谈;后人即在该石上刻下了认母石3字以示纪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韩国华、韩琦》)

  连理生韩琦的传说有多种版本,但不管如何,韩琦确曾为竺世庵山门题写竺云寺匾,还留有1副《题竺云寺》对联:一堂佛相,大慈大悲,观众生苦多乐少;万岁人和,自由自在,愿从今偃武修文。

  曾公亮应该庵住持浮珠之请,托人捎来亲笔题额金乘珠藏4个大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曾从龙回乡省亲,应空一和尚之请书东方净土,立碑于寺西殿东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宋仲祥于此察视滨海防务,见庵四周景色佳丽,焚香馥郁,即席题联曰: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

  郑成功曾在东石寨立帅府,布防沿海九营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操练水师。当时东石爆发了倒桥之战,龙江寺、竺世庵成为明、清两军激烈争夺之地,清兵7次攻占,明军7次夺回。后郑军将领冯云战死,竺世庵被清军攻陷焚毁,并下令民间不准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弥勒殿,供奉1尊镀金弥勒佛,其座后有几尊小弥勒,笑容可鞠;其旁有四大金刚,脚踏着被得龇牙咧嘴的小鬼。

  圆通宝殿,亦称大雄宝殿,承旧制,五开张三通门,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建筑面积570平方米,高6丈,匾额高悬,楹联抱柱。大雄宝殿匾额为明代泉郡书家陈于玉所书。殿中供奉1尊庄严的大佛,大佛两侧立金童玉女;西边供红脸关公,两侧有四大金刚。佛像上方雨滋露洗匾额,出自于南宋名臣曾公亮手笔。赵朴初题有妙相庄严、台湾净空大师题有竺云禅寺、华藏世界匾额。殿厅中立有4根宋代梭形大石柱,高3.70米,径0.51至0.57米,其一柱上刻埕美蔡乔迁舍银伍两正等字;此4根大柱及柱座仍1985年重建大殿清基时发掘出的。殿前有一古朴的香坛。

  昆仑洞,在港头外的长澄潭附近,俗称港头洞、下洞,位于永春县东东平镇(古属永春十五都)昆仑山南麓,距太平街约1公里,背靠昆仑寨,面向云峰岩,与李总山迎面相对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昆仑山》、《泉州卫邑所司寨城泉州寨隘昆仑寨》)

  昆仑洞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中,位于昆仑寨内,祀德化金液洞何、李二仙。

  明惠安名儒黄克晦(15241590年)十多岁时,曾随父客居永春,结识李姓藏书家,在其书斋昆仑圃中读书十载,与当地名儒学士交游甚笃,与乡贤李开芳文字交尤甚相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晦、李开芳》)

  黄克晦生于嘉靖三年(1524年),由此推算,其居留永春时间应在嘉靖中后期。时黄克晦曾记昆仑洞云:

  自永之东至昆仑洞,可十里。崇山峻岭,溪行其中,有滩名衡山、马甲,相去二三里许,巨石唅砑,泻水若建瓴;波涛澎涌,雷殷电击,舟行而上,必前挽后曳,又必并数舟而行进。持篙者稍失尺寸,往往船碎人溺。盖至昆仑而上,始安流,而地乃夷旷。

  经嘉靖后期乡人据昆仑寨抗倭之役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昆仑洞,祀关羽,额昆仑古庙。原昆仑山下店口街后(今宫后头厝下面)法主公宫供奉的张公圣君(法主公),也迁进昆仑洞供奉。

  明代名人雅士如黄克晦、德化知县张大纲、永春知县林万春、太平乡贤李应元、李开芳、李开藻等,曾游历昆仑洞,皆有诗作题咏。

  现古庙坐东朝西,面阔、进深各3间,设有回廊,抬梁穿斗混合构架,重檐歇山顶,左右两边建有护厝、管理楼等相关设施。

  约在清初,昆仑洞迁昆仑山南麓现址新建,乡人称下洞。廓大洞宇,画栋雕梁,钟声噌华,洞前加建石柱为栏以壮观瞻。

  新建的昆仑洞(下洞)主殿奉祀张公圣君(法主公),随着昆仑洞不断拓建,先后又增列三显真仙、武功祖师、吴公真仙、陈公圣侯、十二仙班、皇君夫人诸多列圣;右侧有仙公厅,是永春最早、独一无二的奉祀道教三清(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的宫观。昆仑洞因此成为儒、道、释兼容并祀格局。

  张公圣君,名慈观,或作自观,南宋闽清廿九都人,绍兴(11311161年)间生,道士。灵异于德化水口石牛山石壶洞,称法主公,信者甚众,明朝分香至昆仑古庙。张公圣君威灵显赫,每年八月都举行永春、德化、南安等地信众和侨亲、港澳台同胞拜谒进香乞火活动,永春俗语卡闹热港头洞请火,说的就是昆仑洞张公圣君进香队伍的浩大与热闹。昆仑洞《洞玄靖坛》载有自清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年)以来100年每年进香的董事、勉首(火头)姓名及取火圣地(火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石壶洞》)

  吴公真仙系元末道士吴济川,成真于德化盖德三福村纯阳山(金钟山)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金液洞》)

  陈公圣侯供在右殿。陈公圣侯为陈后主叔宝子,为御史大夫。隋灭陈后,随乃兄陈镜台及弟御史中丞陈曾引兵南奔,隐居桃林场肥壶(今永春蓬壶)西山,一夕留弓矢于驿舍而殁。后有灵异,邑人于官田立庙奉祀。宋时敕封威灵侯,乡人称陈公圣侯。

  据传,昆仑洞主得到太上老君秘授的无字天书,昆仑洞曾是永春县道士云集的圣地,他们在此传度、授篆、考法,涌现不少道行精深的道士,是永春县培养正宗道士的摇篮。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