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福州的佛教丨鱼说榕城

2024-01-14 01:39:3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福州的佛教丨鱼说榕城福州佛教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自古以来,福州地区的佛教雕塑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这些雕塑作品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福州地区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在东汉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三国吴、晋时传入福建。福州最早的寺庙是西晋太康年间修建的闽侯药山寺、城区的乾元寺等两三处。

  南北朝时,福州佛教继续发展,建起了东禅寺、开元寺、林阳院、方山院、升山寺等寺院。南朝梁时,天竺僧人拘那衍陀曾在晋安郡闽县的佛力寺与当地僧众一起进行译经活动。

  唐、五代时期,特别是闽王王审知对佛教推崇扶助,福州地区佛教大盛,又相继兴建了飞泉院、圣泉院、涌泉寺、连江宝林寺、九峰院、瑞迹寺、西禅寺、雪峰寺、永泰名山院、龙瑞寺等两百余座寺院,出现了诸如百丈怀海、黄檗希运、雪峰义存等杰出的佛门巨匠,号称东南佛国。宋代最为鼎盛,福州共有1625 座佛寺,《八闽通志》称其“名山胜地多为所占,绀宇琳宫罗布郡邑”。

  同时,福州市域内丘陵山脉蕴藏了丰富的石材资源,青石、花岗石、白梨石等都是石雕的上等材料,为佛教造像和雕刻奠定了物质基础。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在佛教信仰的强烈影响下,福州地区寺院佛教造像和雕刻也随之大量涌现。

  佛教石窟造像与雕刻包括四种类型:山体摩崖造像、单体石头雕塑、山体摩崖线刻、石塔经幢浮雕。雕刻内容有佛像、菩萨、罗汉、龙象等,涉及科技、艺术、历史、佛教、地理、建筑等学科内容。从雕刻技艺上看,大致有圆雕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透雕、浮雕和影雕等种类。

  南北朝时期,福州地区的佛教雕塑开始将岩石作为雕刻材料。岩石雕刻不仅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还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这种雕刻形式在福州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时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

  位于闽江支流陶江畔塔林山顶的尚干雁塔,以灵巧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而独具魅力。它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佛塔,建于南朝陈太建年间。石塔塔壁雕饰丰富,每层八面均设有佛龛,内为盘坐莲台的佛像,神态各一,安详而又端庄。

  塔座自上而下有莲花、蟠龙抢珠、双狮戏球、飞天、丹凤朝阳、宝相花的形象,八个转角处刻有执甲力士和负重侏儒。尚干雁塔体现了福州早期的佛教雕刻工艺水平。据《三山志》载:“塔林寺在方山下,太建年置。”寺以塔为名,此塔为塔林寺遗物。也是福建楼阁式实心石塔的代表。

  到了唐、五代时期,伴随着福州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各地的桥梁和民居等建筑装饰构件也开始出现精美的石雕。在许多地方,可以说有寺庙就有石雕。据有关资料介绍,留存至今的重要石雕大致有闽侯唐、五代时期古塔的佛像雕刻,福州五代时期乌塔的佛像和力士雕刻,长乐南山寺塔等古塔的佛像、守护神、力士雕刻。

  位于乌石山东麓的“崇妙保圣坚牢塔”,是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在无垢净光塔遗址上重建的,塔基为须弥座,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檐角雕有力士。

  第一层一面开门,七面设龛,其余各层两面开门,六面设龛,龛中的浮雕佛像刻在炭质贝叶岩上,共46 尊,各佛的坐相、手势与法器也各不相同,雕工精美,磨琢光润。此外,在覆莲基座上有活灵活现的双龙抢珠的图案

  塔高7层,平面8角形,高约35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五代时期楼阁式石塔。更是研究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历史及其宗教、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宋元时期福州佛教雕塑作品的风格趋向简约而典雅。相比于以前的雕塑,它们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平衡感。通过简化造型和减少装饰,使作品更加纯粹和精致,展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清净和超脱。

  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寺塔,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塔为石构楼阁式,八角七层,高27.4米,塔座为大力士座,八面环饰狮子、牡丹等石刻图案。第二层以上仿阁楼式建造,每层檐角均有龙头形斗拱。塔壁浮雕莲花坐佛,有对弈、骑龙、出海、凿石等。塔的正面雕刻两尊相貌慈祥和蔼的菩萨,一为骑象的普贤菩萨,一为骑狮的文殊菩萨。塔的各面共有50尊神态各异的罗汉、8尊勇猛粗犷的护法天王、16尊轻盈优美的飞天乐伎、16只威猛雄壮的狮子和八枝美丽逼真的牡丹。各层还有环饰塔身和塔座的蕉叶纹、莲花纹图案,以及凤凰、麒麟、飞心室,设曲尺型石阶盘旋而上。

  福清海口瑞岩弥勒佛造像始雕于元至正元年,明洪武元年凿成,前后历时28 年。这尊造像是由整块白色花岗岩巨石制成,前高9 米,后高6.4 米,宽10 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石刻布袋弥勒像,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佛像石雕,与泉州清源山老君岩一起成为福建宋元石造像中的巅峰之作。

  相传瑞岩弥勒造像所在地在唐代已有“弥勒小隐岩”之称,这完全是一块肖形石,自古就得到了佛家和文人雅士的青睐,直到元至正元年由当地的乡贤吕伯恭捐资召集石匠依形雕琢。瑞岩弥勒造像坐西朝东,与常见的布袋弥勒形象无二,都是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双腿盘曲,足穿草履,左手捻珠,右手抚肚,肥头大耳,高颧宽嘴,扁鼻长眼,憨厚可掬,身旁放着一只有容乃大的布袋,独特之处在于其身上还雕有三尊高约80 厘米的小罗汉,或手持宝物,或躲进布袋,或俏皮玩耍,呼之欲出,妙趣横生。

  明清两代,福州石雕在唐宋时期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在雕刻题材、技艺、品种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福州的能工巧匠继续为各地的寺庙雕刻许多神像和佛像。除此之外,不少石雕神、佛像还输往台湾省、广东省乃至日本、琉球和东南亚等地,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位于于山大士殿的《御题大士出山碑》,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闽浙总督三宝上疏得乾隆帝恩准后立此碑。碑高3.5米,宽1.59米,厚0.4米。碑上方镌刻的是乾隆帝御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面阴刻一尊络腮胡须、形象粗犷的大士(男相观音),大士坐于树下,手持净瓶,瓶口飘出一缕轻烟,烟端处显现一尊面目姣好的女相观音,男女相观音同框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根据碑中下方的文字记载,该碑又是古代“祈天求雨”的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