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

2023-12-13 03:37: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张松鹤(1912-2005),东莞清溪人。在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就读期间主修西画科并选修雕塑,曾亲历淞沪会战、抗日游击战、敌后潜伏和解放战争。建国后,曾先后在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北京市美术公司、北京画院从事雕塑创作。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及《毛章》浮雕作者,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世纪60年代,被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1)

  1934 年秋,张松鹤从广州美专毕业,[5]他回到自己家乡清溪柏朗村,利用村中一棵百年古榕树旁边的三间简陋平房办起了柏朗村小学。张松鹤任校长,黄秉中任教学,两人艰苦办学。

  1936 年,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中国形势危急,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张松鹤的爱国热情由此迸发,他决心投笔从戎,加入宣传反蒋抗战的粤军,担任粤军 154 师并任政训处宣传科员,编绘抗日宣传漫画。第二年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他赴上海参加了著名的淞沪战役,历经惨烈战斗后,他与少数官兵撤退回广东,在加入粤军期间,尽管不少官兵像他一样英勇爱国,但粤军高层的腐败,指挥僵化以及军纪涣散,使得他感觉抗日无望,最终下决心离开了粤军。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2)

  他回到家乡感受到抗日热潮,参加了由清溪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救亡组织,在家乡同学张君之、林锦华[6]的引导下,他更深入地了解了,他感觉到只有中国才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抗日救亡运动的胜利。1938年,他加入了中国。

  之后,张松鹤在沦陷的家乡组织自卫团,并成为著名的东江纵队中的一员。1939 年后,他以教师身份任教于鹿鸣[7]、石龙、坪岗、崇雅等多所中小学,发展进步爱国人士,从事地下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开始清缴广东各地成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张松鹤组织区乡抗日政府重新打游击,并任东江纵队第三战线 年,张松鹤随东江纵队乘美国三艘军舰北撤山东烟台,从此开始了他在北方近半世纪的工作和生活。

  两广纵队转战淮海战役期间,张松鹤身兼《行军画报》、《行军快报》、《进军周刊》三刊主编。因常年在艰苦环境中行军劳顿,他身染重度肺结核,经常吐血,还患有严重关节炎,无法跟上部队高强度运动战步伐,张松鹤多数情况下要坐着老乡的独轮车在华北大地奔走。

  1948年,组织上安排他转业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教授。至此他结束了军旅生涯,重新开启了专业美术之路。

  在十二年的战争生涯中,张松鹤担任过地下工作者,教师,区乡政权和军队领导,文宣组织者,无伦哪种身份,张松鹤都以积极热情投身革命事业。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张松鹤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机智躲过了一次次危险。

  在做地下工作时,张松鹤常戴着凉帽,身着白西服,手拎文明棍,以这样绅士的形象去传递情报,往往不会引起敌人注意。有一次,他手里刚好拿着文件,检查的人问他手里拿着什么,他说拿着银纸(广东当地把钱称为银纸),竟然得以过关。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3)

  游击战生涯则异常艰苦,张松鹤带领的游击队员,晚上一般不在村子里睡觉,怕有人告密,他们常睡在村外树林中的大石板上。那时行军没有手电,他们总结了顺口溜,“泥屋、石白、水反光”,靠着野外行军的经验,游击队伍躲过一次次追捕,藏匿于岭南群山峻岭间。在他担任区长期间,曾到处张贴悬赏抓捕他的告示。

  常年军旅生涯,张松鹤将物质生活看的很淡,解放前夕,他常穿一件灰土布军装,就像他在华北解放区留下的旧照片,他不再是洋气的学生党,而是身着褶皱的土布军装,头戴军帽,意气风发的革命军人。

  张松鹤在艰苦的战争生涯中,虽没有专门的创作条件,但他的工作中也参与了很多美术工作,他经常带领同事,背上小型油印机爬山越岭,到处刊发抗日和部队宣传品。包括《大家看》、《梧桐山战斗》、《发叔山歌》、《行军画报》、《行军快报》等,这些宣传画报,以黑白木刻漫画为多,谐趣活泼,图文并茂,受到很多当地人和部队战士的欢迎。

  绘制领袖像是张松鹤的专长。在清溪、淡水、龙岗等地中学任教期间,张松鹤画孙中山画像远近闻名。在两米多高的竹架上,铺上白纸,张松鹤一手拿照片,一手拿画笔,只一两天功夫,一幅神形兼备的画像就绘制而成。

  在军队里,他更要经常绘制毛,他描绘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张松鹤与陈淑光结婚前夜,张松鹤一直在画,他画到兴头儿上,整整画到早上,没洗脸也没刮胡子,客人差点没找到这位新郎。

  陈淑光至今保存着张松鹤在军旅期间留存的画稿,那时条件有限,没有笔,张松鹤就把筷子劈开,用分叉的一面蘸着油墨画速写。他会随手画身边的房屋、小桥、驴马,农人劈柴、收麦、赶集和战友读书、开会、站岗、休憩的样貌。他运笔爽快自由,逸笔草草,朴拙生动。这批画稿中除了速写和几张鲁迅木刻版画,还有一张水彩的风景小画,那是两位路人行走于石桥上的画面,氤氲斑泽,这是他当时少有的彩色画。这些画稿也是他日后雕塑的最真切记忆和原始素材。

  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当年中国人对毛的狂热。对于毛主席这位开国领袖,张松鹤发自内心的崇拜。毛对于张松鹤来说,并非仅仅是政治任务,而是他投入巨大热情,严肃认真创作出的艺术作品。

  张松鹤在军队期间,就多次为会议和宣传绘制过毛。1950年,张松鹤还参与了城楼毛的工作。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4)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新中国缔造者》青铜浮雕,是新中国首枚毛主席浮雕像,直径30厘米。在这件表现中年形象的作品中,张松鹤塑造了一位坚毅自信、气度不凡的领袖形象,造型饱满,浑朴大气,流畅细腻。头发采用简约的层压刀法,加上衣领的刮痕及领底劈纹,艺术家将欧洲古典主义严谨的雕塑语言与写意粗犷的雕塑手法融为一体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

  此浮雕采用非等比例空间压缩的创作手法,相比圆雕难度更大,也更体现出张松鹤对造型空间、形体把握、分面转折理等塑造功力。

  由于以后的极左政治风气盛行,无人敢选用右侧浮雕头像作为徽章及像章制作原版,因而这件作品更为珍贵。

  张松鹤创作的毛主席浮雕像,没有文革时期毛主席圆雕像普遍红光亮的符号化特征,既有盛容威仪的领袖气度,又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形象。观者仿佛能触摸到冰冷青铜下蕴藏的肌肤骨骼和流动的血脉。

  从现存的1950年,1953年,1965年,1966年,1976年等各个年份的侧面浮雕,能清晰感受到形象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年龄差异感,肌肤从饱满圆润到松弛衰老的整个过程。

  自一九五〇年起,多种版本的毛主席侧面浮雕像被广泛复制成各种奖章及证章,尤以侧面头像浮雕被用于大量制作《毛主席纪念章》,数量超过十亿枚,成为“世界奇观”之一。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5)

  张松鹤也制作了大量胸像和立像,尤其是张松鹤调入北京美术公司任雕塑创作室主任之后。张松鹤创作的毛主席圆雕像,形象准确概括,既有领袖恢弘的气势,又有慈祥和蔼的亲切感。美术公司 3.5 米,2.5 米高的毛主席立像和胸像、头像大多为张松鹤的作品,美术公司的毛的订单不断。

  到了文革时期,张松鹤参与了清华大学第一座大型毛主席立像工作。当时清华大学拆毁了清华大学古老的二校门,清华师生决定在遗址上建一座宏伟的毛主席立像,高鲁冀为工程总负责人,张松鹤、郭德菴、宋泊等雕塑家加入筹备组,众人推举张松鹤塑造了立像最为重要的头部。

  清华大学的毛主席立像总高8米,采用了毛主席穿军大衣、戴军帽,向群众挥手的形象。今天,国防大学二号院的毛还保留了清华大学版的原貌。

  清华毛主席立像一经推出,立即风靡全国,多所高校和单位掀起了立毛的高潮,全国各地邀请张松鹤做的人纷至沓来。张松鹤赴各地创作了戴帽、不戴帽、着军大衣、大衣和中山装各种形象的毛主席立像。

  当时,各单位文革造反派闹得很凶。张松鹤是军人出身,战争年代人际关系很单纯。后来在单位里,张松鹤依然保持着敢说敢做的性格,并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被一些人所嫉恨。部分造反派借文革机会,捕风捉影污蔑张松鹤是K154师政训处军统特务,还在他家门上刻满谩骂污秽的字眼。他们在美术公司找来一间杂物间作为牛棚,地上铺上稻草,撒上水,强迫张松鹤每天在里面写材料交代问题。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6)

  最凶险的一次,造反派要连夜揪斗张松鹤,晚上去拍门,陈淑光加了几道锁,用桌子顶住门,不让造反派进来。如果这些人绑走张松鹤,他很可能晚上就会。

  幸运的是,张松鹤不断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塑造毛主席塑像,使单位造反派批斗他的计划一次次落空,有一次,造反派去湖南要人,张松鹤有点担心,当时湖南省相关领导安慰他:“张老,你做毛就是最好的思想改造” 。

  在这样艰难境况下,张松鹤依然处之泰然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早年残酷的战争早已磨砺出他坚韧从容的性格。有段时间他被下放到木工组,他就细心研究细木工技术。陈淑光家至今还保留着张松鹤当年制作的一个小木盒,上下盖严丝合缝,细小的榫与合页都是他亲手制作。当年他的画凳亦是他亲手打造。

  相当一部分毛主席塑像使用张松鹤的塑像作为放大原稿。1976年文革结束,第二年,张松鹤与叶毓山合作完成了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坐像。这遵主席坐像一改文革伟岸恢弘的气魄,以日常生活化,温厚亲切如慈父的形象示人。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7)

  早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工作期间,张松鹤就雕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一批领袖像。在这些作品中,张松鹤对于外国人形象也把握得准确深邃,生动传神。无伦是浓密胡须的马克思像、长脸的恩格斯像,高眉弓的列宁像,张松鹤都精准捕捉到形象的鲜明特征和内在性格。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8)

  张松鹤所作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浮雕像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赠给联邦德国的礼物,至今镶嵌在特里尔市马克思故居纪念馆内的墙壁上。

  早在学生时代,张松鹤就深为钦佩鲁迅的杂文,为鲁迅的人格力量所折服。他的同窗陈烟桥后来成为鲁迅的学生。张松鹤还曾托在上海的陈烟桥买木刻刀,陈烟桥把木刻刀连同鲁迅推荐的苏联版画集《引玉集》[8]寄给他。《引玉集》的版画层次丰富,刻画细腻,张松鹤就此更加深入研究版画技术。在他早期遗作中,至今保留着多幅鲁迅题材的版画作品。

  第一件鲁迅形象的雕刻作品《鲁迅胸像》创作于1956年,胸像沉静肃穆,形象极为贴近鲁迅本人。这座胸像深受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鲁迅学生和战友冯雪峰的喜爱。受其委托,张松鹤又创作了鲁迅圆雕、浮雕及版画、素描达十余件作品。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9)

  为了塑造好鲁迅的形象,为了更为准确把握鲁迅形象细节,在文革前,他请来长相酷似鲁迅的岳父来做模特,这件事甚至成了文革时一件罪状。后来,张松鹤还把鲁迅的儿子周海婴[9] 请到雨儿胡同工作室,详细了解鲁迅的音容笑貌。

  《鲁迅全集》出版前,鲁迅博物馆邀请张松鹤作鲁迅浮雕像,创作于 1973 年的《鲁迅像》青铜浮雕突出了鲁迅的“骨感”,将一个傲骨嶙峋,坚毅睿智的鲁迅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鲁迅凌厉的笔锋,深邃的思想似凝结于这尊铜筋铁骨的人橡中。这尊浮雕像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成为了鲁迅的经典形象符号。在《鲁迅全集》第二版、第三版素净的封面上,鲁迅浮雕像置于正上方,端肃沉静,胜于任何华丽装饰。

  创作于 1972 年的鲁迅半身像,是一件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雕塑保存了未完成感,鲁迅形象仿佛刚从坚硬的巨石中破壁而出,鲁迅目视前方,双手相握,神态自若。迎风飘扬的厚围巾,刀劈斧凿的台座烘托出鲁迅激昂、战斗、坚韧不拔的个性。作品着眼于整体氛围,浑然天成,两只紧握的手刻划尤为精彩,骨节突出,遒劲有力。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10)

  鲁迅像的成功也得益于张松鹤的夫人陈淑光,张松鹤做雕塑向来以大刀阔斧,毫不妥协的风格著称,为了艺术的完美,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毁掉之前所有的创作,以至于和他一起合作的雕塑家往往叫苦不迭。有时候,他这种过于执拗的做法也会蒙蔽自己的判断。

  陈淑光既是张松鹤的伴侣,自己也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两人在工作中极为互补。有一次,张松鹤雕凿鲁迅像又到了痴迷的地步,陈淑光眼见他的作品以臻完美,但张松鹤却没有停手的意思,机智的陈淑光找个理由支走张松鹤,自己悄悄翻了一个石膏模藏了起来。张松鹤回来后,又开始持续修改,到第二天,连他自己都发现不对劲,但稿子早已面目全非,正在懊恼间,陈淑光不慌不忙捧出之前的石膏,张松鹤得以留下了《鲁迅》浮雕这件不朽之作。

  张松鹤是雕塑界出名的拼命三郎。早年艰苦战争环境的摧折,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严重时,他向小盆吐着血,手里还放不下雕塑刀。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在地性项目研究系列 I 新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张松鹤 I 中篇(图11)

  1964年,张松鹤因为肺结核住进地坛医院,医生发现他肺部已经有了深层空洞,宣布他丧失劳动能力。但他住了半年院出来,依然继续做雕塑。

  1976 之后,社会上兴起反思文革热潮,各地开始拆除毛,美术公司当年的很多模种都被毁掉了。

  助理:张栋/王位/徐丹丹媒体总监:王志刚图片视频:曾志杰视觉:LOOF STUDIO / 澤健撰稿访谈:晓舟文字翻译:楼圆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